logo

【社·支部】致敬先锋榜样 献礼建党百年(十)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每一个人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散发着榜样的力量。

为庆祝建党100周年,社会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开展了“致敬先锋榜样  献礼建党百年”红色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引导青年学生牢记初心使命,践行青春担当。

致敬先锋榜样,献礼建党百年——走近榜样人物“樊锦诗”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社会学学院学生党支部的学生周蕾,今天,“致敬先锋榜样  献礼建党百年”的第36期,我带领大家走进榜样人物----樊锦诗。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7月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她是我国文物有效保护的科学探索者和实践者,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等称号。

樊锦诗19637月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面对北京与上海的选择,樊锦诗毅然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一来敦煌就再也没有离开。“1963年,我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时候,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 樊锦诗在最炙热的青春年华,放弃更为优越的生活,远离故土、告别亲人,选择去人迹稀少的荒凉大漠里,苦苦守候半个多世纪。住土房,吃杂粮,缺水断电也罢,为保敦煌“容颜永驻”,青丝到白发,她无怨无悔。


樊锦诗用半个多世纪的执著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在敦煌40多年的工作当中,保护成了樊锦诗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护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樊锦诗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樊锦诗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

2008年底,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正式开工。在这一浩大的保护利用工程当中,除崖体加固、风沙治理、安全保卫等基础性工程外,还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完成敦煌莫高窟149A级洞窟的文物影像拍摄、加工处理和数据库建设,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中心,通过数字电影等现代展示手段,给观众提供了解敦煌文化、艺术和价值的全新视角。


樊锦诗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她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她永不磨灭。”今天熠熠生辉、重换光彩的莫高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的骄傲,而今天所有这一切,我们不能忘记这背后的一群人,一代代赘续相传的“敦煌守护人”。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8人到如今的1463人,樊锦诗曾经这样描述敦煌的守护者,“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就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的长久一些,更长久一些”。

樊锦诗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在给她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榜样精神烛照前行,催人奋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习类似樊锦诗这样的榜样事迹,汲取榜样力量,学习他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传承他们甘于奉献、敢于创新和肯吃苦的精神,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洪流中,践行初心使命,逐梦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