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 | 李强: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小社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教授在 |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 | 高端论坛上发表的讲话,小社强烈推荐!
原文: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 | 李强: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我谨代表清华方面对所有出席今天会议的各位嘉宾以及所有参会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适逢党的十九大刚刚结束,大家都在学十九大报告;我们本次论坛的主题——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也响应了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的理论。
新时代的社会治理
在十九大报告中,跟社会学最近的两个概念是民生与社会治理。以往十八大报告、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还是落在社会建设上。这次直接提民生和社会治理,指出了问题所向,目标很具体。所以,这次邀请大家来进行学术探讨,共商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意义重大。
改革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新时期的最大特点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过去因为经济落后,所以经济学是主战场。现在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社会学可以做些做什么?
毛主席在延安时的著作《矛盾论》逻辑清晰,对当年革命战争的分析用主要矛盾来分析,后来党的八大表述过一次,在邓小平时代表述过一次。在这次十九大报告中,主要矛盾明确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均衡的社会发展便是一个社会学关注的议题。
我们就是解决不平衡的,我们社会学一直强调社会各个系统之间的结构分工关系,讲它怎么能实现平衡,因此是未来发展过程中是很有战略地位的一个学科。社会学界要好好讨论一下,在国家发展转型过程中如何做出一些理论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37次使用了“新时代”。过去我们一直感到经济发展上了台阶,再往前怎么走?我们知道,全世界完成转型的成功模式并不多,到今天为止,俄罗斯的转型都不太成功,整个经济实力相当于我们的珠三角多一点。转型成功的其实就是早期的欧美范式,包括澳大利亚都是学习欧美范式。后来有了东亚范式——日本、韩国,有时候把新加坡也放在里面,因为新加坡也是东亚文化,一般我们把它叫后威权政府转型社会,之后就没有看到太成功的转型模式。思考如何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型,我们要创立一个自己的模式。中国历史悠久,整个文明的基础与特征都不一样,从这个方面来看,“新时代”的提法意义重大。
十九大报告指出了社会治理的新方向是社会化、法治化,然后讲了智能化、专业化。报告延续了几个月以前中央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7年6月12日印发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整理者注)。在以往中央文件中,更关注城市社区,乡村社区的提法并不多,这次对于城乡社区的提法真的是借鉴了社会学的概念,已经开始讲“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清河实验的基层治理创新
正是在新时代社会治理的背景下,我们清华做了一个新清河实验。大家知道杨开道最早开创了清河实验,当年因为日本占领北平而终止了,后来我们只在讲社会学历史时会提一句。对于当前的社区治理模式,我写过《城市社区治理的四种模式》分别谈到:政府主导成功的,市场运作的,社会自发的以及专家参与四种治理实践。其中社会自发的模式目前还比较少,基本就是阿甘在南京的一些尝试。
清河实验是专家参与式的治理模式。清河在清华北边,大概是个平行四边形,10平方公里,大约有20万人口。社会学早年像林德夫妇甚至霍华德设想的社区实验不过3万人到5万人,我们这个20万人,在任何国家也不小于一个城市,而且是城乡两种类型的社区相结合。
我们课题组的清河实验目前主要关注四个领域。
第一个是空间规划组。因为清华的建筑学院实力很强,所以社会学系和建筑学院一直都有合作。
第二个组是社会参与组。我们设置了社区议事委员会。这是个新概念,强调议事委员是居委会委员的一部分。
第三个组是社会保障组。
第四个组是社会组织组。清河特别希望我们成立一个社会组织,于是后来在海淀成立了社区提升中心,运转得挺好,由政府直接支持。
全国许多社区都希望与我们合作,所以在清华规划院下面成立了社会规划所。现在要做乡村振兴、乡村社区发展、城市社区建设的主体很多,因此这个领域的职业化非常重要。因此我和我们清华的罗家德教授计划开展一个“社区营造师”的项目,开拓社会学的一个新领域。
社区实验的具体案例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阳光南里社区,这个小区的特点是一个拆迁社区。大家知道,商品房小区不用政府管,市场就管得很好,这个社区麻烦在哪儿呢?它是一个拆迁户小区,从建设之初就特别拥挤,没有任何公共空间。
我们来了以后头一个问题就是空间改造,但是空间改造谈何容易,动空间就要和北京规划部门以及各个层面的协商,最后改造顺利实现。当时居民参与很多,进行了社区培训,因为你要做社区提升得大家参与。当时为了阳光社区设计了logo,老百姓参与之多,场面非常热烈。在评审过程中,大家都希望自己设计的logo能够成为社区logo,最后有一个像太阳一样的设计评选得到第一名,最后我们为每一个参与设计的人做了一个杯子,作为永久纪念。
这样的实践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所说的,是一个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想法。还有三角地、墙绘、议事厅方案等落实。在这个社区找了半天,就三角地这么一个空间,但是要动这个空间得市规委审批。
因为蔡奇书记特别强调老旧小区改造,前一段选了毛纺北做老旧小区改造,就是加装电梯。电梯竖起来非常不容易,因为必须每一个居民都同意。其中就会出现许多协调上的困难:一楼说电梯没有用处,而且以前老楼没有电梯,一楼卖得贵,六楼卖得便宜;有了电梯以后,上面方便了,所以上面卖得贵,下面就变得便宜了,所以要让一楼签字不是很容易的。我们一户一户跟老百姓探讨,最后倒是都签字了。
我也在思考,电梯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后来我把它总结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新模式。说明什么呢?现在政府动力非常强,政府真的想做事情,但是政府有意向没用,老百姓没有活力不行。当时同学们把所有每一户都调查了,800多户,现在基本都签约了,已经竖起了一部分电梯。蔡奇书记也来看过了,说我们的改造还是很成功的。
总结与反思
传统的社会学家在理论上研究比较多,直接做干预的不多见。我认为,大数据为将来的社区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统计了干预前的数据,然后进行社会改造,形成了干预后的数据,这是大数据社会治理未来可能的方向。
最近因为昌平回龙观、天通苑的问题突出,蔡奇书记特别重视,所以我们又开始对这一区域进行研究。这两个小区100多万人,问题很多,这两天我们课题组正在回龙观、天通苑跟昌平探讨怎么来推进,这时候我就想到大数据的重要性。前一时间我的博士生孟萍做了清河APP实验,在手机上做一个APP,所有居民参与,大家可以提出社区问题,这样一个做法可以把任何问题做进去。我认为,未来的社会治理,大数据以及空间营造,就体现了十九大报告讲的专业化、科技化、智能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大作用。
我们的核心理念还是思考政府究竟是在哪些方面来做,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市场比我们的能量大多了,凡是市场能做到的不用我们插手,市场做得比我们要精彩,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动员社会。我感到中国的社会组织还比较弱小,还得政府培育它,要是没有政府在里面,仅靠社会组织,也很难有很强的力量。总之,新清河实验是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尝试,我们在探讨一种专家参与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本文基于李强教授在2017年11月4日清华大学“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中国道路”高端论坛发言整理而成,略有修改。整理人:王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