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小学期|报告会(四)底层叙事与非遗传承


2017年615日上午九点,由社会学学院院长詹娜教授举办的名为“底层叙事与非遗传承”的讲座在博文楼212教室顺利召开,我院全体本科生参加。

讲座开始前,詹娜老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此次讲座的选题也是与近期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

讲座开始后,詹娜老师从三个部分将底层叙事和非遗传承结合在一起:

第一,何为叙事——叙事的两个范畴。第一个范畴就是民众日常叙事,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进行的叙事。另一个范畴就是民众艺术叙事,也就是文学叙事(传记、史记、小说、散文等以文字为媒介)和口头叙事(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以口头语为媒介)。老师就版权、传承方式、版本等多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文学叙事和口头叙事的区别,然后用一个名叫“巧遇参姑”的剪纸,向我们进行了分析。

第二,为何叙事——新史学观影响下的底层叙事。詹娜老师将新旧两种史观进行比较,旧史观以重大事件的历史代替日常生活的历史的观念指导下,这种历史的书写多受时代及政权属性所限,难免对历史事实的呈现会有遗漏,甚至有违相背之处,大多数人处于“失语状态”。新史观强调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应该是一部“总体意义上的全民的历史”。这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叙事的真实可靠性。 

第三,如何叙事——非遗传承人的文化定位。首先说明了传承人的生活空间和场域(守土有则),守住“民”的身份,草根的身份:守住“俗”的生活场域。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对传承人的口述进行搜集,也是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然后讲解了传承人的承载与享受,认为传承人一定要抵得住诱惑,要守土有则,不要让自己迷失在现代社会的利益需求中,坚守自己的身份定位和非遗项目的传统属性。最后讲到了传承人的工匠品质与精神及传承文化,对传承人的忠告和建议是抵住诱惑,守住民俗,传承文化。只有民间的东西永远是不可复制的,是古朴的,是生活的,这就是守土有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的征结所在。

通过詹娜院长的报告,我们了解到了叙事与非遗传承的相关知识,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更加深入了解,期待后面的讲座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