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
看看这些,有你看过的吗?
1.《七个“怎么看”》
【点评】“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深入浅出地回答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已经成为通俗理论读物的典范。2010年的《七个“怎么看”》回应民众的直观感受和直接的利益关切,聚焦于我国发展不平衡、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房价过高、分配不公、腐败现象等问题,客观辩证地分析了问题的根源,阐述了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对策。理论和政策的表达绝不能高高在上、枯燥沉闷,理论和政策来自于生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它也必须从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中获得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直接的表述方式,它应该是普通公民看得懂、用得着的,是有温度、有活力的,它不是在传达什么,而是“面对面”的恳切交流。《七个“怎么看》对问题的回答准确、透彻,具有说服力。逐步解决这七个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毛泽东同志所批评的“立志要让读者受苦”的党八股文风至今尚未绝迹,而这本书的清新质朴、平易求实便显得难能可贵。
2.《白雪乌鸦》
【点评】作家迟子建2010年出品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在中国作家近年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这部作品取材于1910年哈尔滨特大鼠疫的真实历史,仅这一选材本身即表现出迟子建作为一名成熟作家的过人胆识与勇敢。这是一部卑微压抑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不仅那场几乎早已被遗忘的特大瘟疫重现纸端,而且,无数卑微鲜活的生命也在作家质感温润不疾不徐的描述中再次浮现,并最终谱写出一曲哀伤悲悯的宣叙长调——一曲唱给过去也唱给未来的“离歌”。这是一部直面人性阴霾与明媚的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绵长的耐力纤细的笔触细细钩沉大灾当前语境中每个卑微生命内心深处的颤栗与悸动,使今天的读者重历一段破碎不堪的惊心动魄,重睹一幕绝望的山呼海啸,并以此凸现一个真正的作家有别于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高贵与神异。
3.《时间的故事》
【点评】《时间的故事》是一部规模较大图文作品集。其英文原版的出版,配合了在格林威治之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和英国皇家天文台共同举办的一个以时间为主题的展览兼新千年庆祝活动。英国人曾经的海上霸权与精确计时密不可分,而格林威治子午线在1884年成为世界本初子午线,则是这一霸权的重要象征。基于这种历史情愫,英国方面对此次展览可谓尽心尽力:征集的展品涉及16个国家,上百家博物馆、美术馆和许多私人藏品;被邀请参与本书的撰稿者也多是来自世界各地之著名教育、研究和收藏机构的专家,在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台长克里斯滕?利平科特的精心组织下,二十多位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再连缀成完整的一部书。同样高水平的展览,恐怕要等到下一个千年的前夕,才有望再现。作为此次展览的结晶,《时间的故事》收纳了400多幅彩图及其说明,以及大量专题文章。
4.《你在高原》
【点评】张炜的煌煌十大卷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就摆在我们面前。在接触它的瞬间掠过心头的就是震惊。在当下这个浮躁、焦虑和没有方向感的时代,张炜能够潜心二十年去完成它,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奇迹。这个选择原本也是一种拒绝,它与艳俗的世界划开了一条界限。与其说这是张炜的耐心,毋宁说这是张炜坚韧的文学精神。许多年以来,张炜一直坚持理想主义的文学精神,在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中安之若素。不然我们就不能看到《你在高原中》张炜疾步而从容的脚步。对张炜而言,这既是一个夙愿也是一种文学实践。用二十年的时间去完成一个夙愿或文学实践,几乎是一种“赌博”,他要同许多方面搏弈,包括他自己。有人都担心读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读完。我想那倒大可不必。古往今来,“高山流水觅知音”者大有人在。张炜大概也没有指望让《你在高原》一头扎在红尘滚滚的人群中。因此,《你在高原》是这个时代文学精神的顽强坚持,是这个时代文学精神决不妥协的宣言。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5.《纯真博物馆》
【点评】这是帕慕克的第8本小说,与以前他的作品不同,这回选择了爱情。上流社会的富家子弟,抛弃令人欣羡的门当户的婚姻,爱上贫穷人家少女——这个老套故事后来却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假如我们不把凯末克那样收集与芙颂相关物件的行为,看作怪癖或病态的话,委实应为这种刻骨铭心的痴情动容。但《纯真博物馆》并非一般意义的“爱情小说”。在这里,“博物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词。它既是小说故事的核心,是人物行动、作家写作的动机,也可以看作对它使用的艺术方法的提示。凯末克为着让“幸福的瞬间”永恒而收集物件,帕慕克也为留存那已逝或将逝的事物而收集、呈现细节。这是一种博物馆式的写作:在对“物件”的关注中,将虚构转化为“历史真实”,以挽留、重建一种文化。这样,书中每一场景便有了确定的年代日期,作家作为人物进入小说,而且以历史书的写作编纂方式,附上了地图和人名索引。
6.《传奇黄永玉》
【观点】五年前,笔者在上海主办“黄裳散文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黄永玉先生欣然为会议作一诗一文,不能不使人感叹,这样多才多艺的前辈实在不简单!今年以来,黄先生又在《收获》杂志连载长篇小说《无怨河的浪荡汉子》,并自作插图,更是图文并茂的大手笔。这位集画家、作家于一身,已将近九十高龄的“传奇”老人,早就该有与之传奇生涯相配的同样精彩的传记了。可喜的是,李辉先生著《传奇黄永玉》的问世,回答了笔者的期待。这是一部史料翔实、观点鲜明、写作手法又很独特的人物传记,是近年来不可多见的优秀的文化名人传记。传主之所以确实可以称之为“传奇”人物,在于他早年备尝艰辛的飘泊生涯,在于他四十年代在版画创作上的崭露头角以及随之而受到的“左” 得可怕的批判,在于他与沈从文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对沈从文所作的出色的评点,在于他七十年代在“猫头鹰黑画”事件中所蒙受的奇冤,在于改革开放以来他在绘画上的不断创新和文学创作上的异军突起……
7.《庄子的快活》
【观点】一部《庄子》,既是哲学的,又是人生的,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而更是文学的。相当普遍的看法是认为其文学价值高于诸子之上。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是故,窃以为应当更多地用文学的方法角度来解读《庄子》。文学者,并非仅指文采章句,其本质乃是人的生存状态、人情事理,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惊奇感觉。作家王蒙便是如此读庄解庄。《庄子的快活》一书以对《庄子·外篇》的解读来展开,有原文、串讲(转述)、议论发挥三部分,重点则落在议论发挥部分,成为全书的华彩乐章。作者将对《庄子》的解读与对中华文化传统、当下世态人心的观察思考融合在一起,与自己的人生经验、写作体验融合在一起,,沉潜咀嚼,吐唾重塑而成。全书纵横上下古今,思想自由开放,意绪绵延不绝,话语幽默活泼,颇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而又完全是王蒙式的讲述。
8.《1Q84》
【点评】村上春树的《1Q84》是一部向乔治·奥威尔《1984》致敬的书,更是一部继续奥威尔的思考的书。《1984》问世60周年之际,村上春树推出了《1Q84》第一、二册。《1Q84》写的恰恰是1984年的事——当大家还在庆幸就整个世界而言,奥威尔的预言终未实现,村上却指出其实那时它已经变成“1Q84”了,尽管此种置换令人难以察觉。而对于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村上笔下的“1Q84”与奥威尔笔下的“1984”无疑具有同等性质。在《1984》里,象征体制的“老大哥”制造出了愚民;而在《1Q84》里,象征着迷狂信仰的“小小人”制造出邪教教主,它们比邪教教主更有势力。与村上早期写的充满飘忽、缠绵的世纪末情绪的《挪威的森林》等有所不同,《1Q84》分量很重,是一部难得的有所担当的作品。同时,这本书也很好看,真正称得上“引人入胜”。
9.《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点评】1971年美国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最终因为局面失控,发生了流血暴力等情况而不得不中途停止。将近40年过去,对于这个实验评价尽管莫衷一是,但是它在国际心理学界毫无疑问产生了巨大影响。本书是该实验的主持人菲利普?津巴多首次亲自撰写的回顾研究之作。实验是招募一群志愿者(都是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在一个封闭的模拟监狱环境中,一部分人扮演囚徒,另一部分人扮演狱警。这个原定两周的实验虽然中途停止,但是已经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本书的副标题“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就明确传达了这样的观点:不合理的制度会让好人变成恶魔。这里“变成”一词其实更应该这样理解: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天使和恶魔的成分,但不合理的制度会将“恶魔”成分激发出来,而合理的制度则激发“天使”成分。
10.《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
【点评】出生于英国的史学家史景迁,近年来以明清史研究颇受瞩目,所写之史书风行于书肆,却也引发像历史还是像小说之争议。但不妨用另一位学者的话去想这个问题:“历史本身是不是文学其实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写历史必须要有文学的才华。”史景迁写张岱,用的是论述与引文杂糅的方式,但它竟然构成了另一种文字天成,不能不佩服史景迁的“附身”能力。除了相关史料的爬梳,它给人更强烈的印象是,作者在用生命体会一个晚明文人的生命情境。即使我们在张岱的文字中,对他曾经票戏、造灯、制茶、赏雪等诸多浮华一面有所领略,也还是需要一个像史景迁的史学家,把他文字背后的景致挪到前景上来,重新剪裁成一个个人生的断面,从而看到那些追忆美好过往之文字背后苍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