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小学期】报告会之十:《民俗节日构建与区域文化史映射》——以辽西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庙会为例”

【小学期】报告会之十:《民俗节日构建与区域文化史映射》——以辽西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庙会为例”


201872日,社会学学院于软件学院二楼报告厅举办小学期系列讲座之“《民俗节日构建与区域文化史映射》——以辽西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庙会为例”。由辽宁大学江帆教授与同学们进行本次讲座,社会学学院全体学生参加。



江帆教授首先以对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大杖子村的“李龙王赶香烟”民间民俗节日的田野调查来剖析今天的主题。她先向我们介绍了大杖子村的先民从山东文登县闯关东,迁移到喀左县的历史渊源。并解释了“秃尾巴老李”这个本属于山东省的民间信仰是如何随着迁移的山东籍的先民来到朝阳喀左,并被重新构建为当地的民间信仰成为了“李龙王”的。江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李龙王赶香烟”自乾隆年间开始兴起经过二百余年的不断发展传承,在辽西民间具有了深厚的影响力,成为辽西区域及移民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与文化传统。

接着,江帆教授从三个方面来深层次解析“李龙王赶香烟”的文化内涵。其一是“秃尾巴老李”信仰的缘起与“李龙王赶香烟”庙会承载的历史记忆。同一个民间信仰在不同地域的仪式有差别,他们所蕴含着不同文化记忆,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文化共性;其二是“秃尾巴老李”信仰出关后的文化调试与演化。主要是“李龙王”出关的前因后果,“秃尾巴老李”在面对不同于山东地区的关外自然和社会环境后,积极地自主调试,演化来与当地的人文生态适应。山东移民们为了更好应对困难环境,缓解生存压力,将移民带来的民间信仰文化重新建构。他们一方面是要抒发怀乡念祖的乡愁,另一方面是要重新塑造移民群体的文化自信,为新的历史传承奠定精神根基;其三是“李龙王赶香烟”的象征性标识和移民群体的文化构建。


会场情况

江帆老师指出,区域社会是民间信仰存在和传承的具体时空,所以一个区域的文化信仰必然蕴含与区域社会匹配的文化特质。通常民间社会会将民间信仰赋予象征性资本和灵验隐喻,而山东的移民群体也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将“李龙王”建构成具有正义性、凝聚心灵的权力性话语来对抗本土的生存资源和文化排斥。起到凝聚移民群体力量,重塑整合移民群体的社会文化秩序的意义。

江帆教授总结道,民间信仰是民间民众心理行为的一种物化形态,能真实地展示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众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心理历程。其具有历史的粘着和积累、不同时代的烙印,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最后,詹娜院长对江帆教授的讲座进行总结发言。她强调,田野调查绝非易事,同学们要有心理建设、要有学术的敏感性,善于发现、要将问题与课堂理论结合起来,提升综合素质。



江帆教授的讲授,让同学们从一个山东移民的微小历史事件中,了解了移民群体在陌生地区面临着强大的排斥和疏离时,是如何进行精神家园的重新建构。知道了如何在田野调查中如何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何通过表面的仪式、民俗节日发掘出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价值。为同学们在学术敏感性,信息处理能力,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上了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