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活动】小学期报告会(十)社会学的邀请之社会学家眼中的中国 马克斯·韦伯《儒教和道教》
小学期|报告会(十)
社会学的邀请之社会学家眼中的中国
马克斯·韦伯《儒教和道教》
6月25日上午,为了丰富小学期的活动,开拓学生专业知识领域的视角,社会学学院学院蒋平老师和研究生一年级周乾坤同学在田家炳330教室进行了一场主题为“社会学的邀请之社会学家眼中的中国——马克斯·韦伯 儒教和道教”的报告,2017级、2018级社会学专业学生参加此次活动。
此次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周乾坤同学对《儒教和道教》这本书作简单的汇报。韦伯编写《儒教与道教》是为了找出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韦伯在对宗教研究中与当时许多遵循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家不同的是,韦伯最初并没有打算衡量和评断东西方两者的优势,他希望专注研究并解释西方文化特殊之处。在本书中,韦伯对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经济伦理原则进行了研究,他具体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并将它们与西欧及其他社会中的类似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从“物质”和“观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理性”精神的原因。该书一共分为三篇。第一篇是社会学的基础,第二篇是正统,第三篇则是道教。通过这三篇韦伯得出结论:儒教和清教都是理性主义宗教,不同的是,儒教的理性主义最终目的是入世的,是适应现实的;而清教的理性主义最终目的在于出世,并且其出世手段是支配和改造世界,更具有革新性。韦伯认为儒教所倡导的伦理导致经济生活中那种普遍的不信任感和清教完全不同,儒教伦理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信任契约,就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儒教的经济关系建立在亲属关系的基础上,儒教缺乏簿记等有条理的方式规范自己的生活。而注重君子等理想形象、“内圣外王”的修身功夫,不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模糊的行为标准等都是儒教缺乏理性化的标志,强大的传统力量,如官僚机构和家庭组织,阻止任何创新,所有行政和权力运作都是为了适应和维持现有秩序的功能。循规蹈矩的社会组织和传统主义社会思想,阻止了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周乾坤同学介绍的尾声,他还提出了他对本书的不足之处的思考。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由蒋平老师进行概括和总结。蒋平老师讲到韦伯在书中提到中国古代民众贬斥纸币,因为纸币易碎,而官员强迫老百姓兑换纸币,且兑换也并不是一对一的,会有所损失,所以导致老百姓对纸币的不信任而采取最原始的物物交换。韦伯认为中国的城市是农村的拼凑,没有自治力。韦伯还认为中国社会不够发达,处于家父长制,家产官僚制,是中国的支配类型处于最低端。蒋平老师强调同学们要正确认识韦伯作为一个西方学者对中国问题存在一定的文化偏见。
周乾坤同学的精彩分享和蒋平老师的提升总结,让同学们对马克斯·韦伯的思想体系也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儒教与道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对社会学的学科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期待后续更精彩的小学期活动。
文字编辑:刘旸
图文编辑:张梦洋
责任编辑:张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