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民族语言学论坛圆满结束啦!

民族语言学论坛

20161218日,由我院学生社团巴克什满语协会主办的《民族语言学论坛》在田家炳教育书院213学术报告厅举行,论坛邀请到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王硕老师、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王磊老师以及刚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专业毕业的王策硕士作为主讲人。有20多位来自社会学学院、文学院等学院的同学聆听了报告;文学院的夏军副教授、关英明讲师也莅临论坛与学生们一起交流学习。来参加活动的还有沈北地区各兄弟高校满语文学生社团的代表和一些对本主题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于淼代表学院也参加了这次论坛。

论坛上,巴克什满语协会社长唐硕首先对三位主讲人和他们的报告题目进行了介绍。

王硕老师首先做了《满族人的文字》的报告,介绍了满族及其先民的语言文字情况,依历史时期分为渤海国的靺鞨语文,金代的女真语文,以及现在在使用的满语文。而尤以大家较不熟悉的女真文的情况作了重点介绍。女真文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权创制颁行的官方文字,有女真大字和小字之分。王硕老师还介绍了女真文的创造过程,释读方法和研究历史脉络,以及女真文文法等。女真文在金代灭亡后迅速衰落,到明代中后期逐渐停止使用。此后清太祖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创制满文,并在太宗时予以改良成现在通用的满文。此外王硕老师还介绍了有关于拼写梵语音的满文阿礼噶里字母和满文字体等方面的知识。王硕老师的报告由王磊老师进行点评。夏军老师、李淑仪和迟萍等同学分别进行了提问。来参加论坛的同学有的在巴克什满语协会举办的满语文培训班中学习满语文,他们向王硕老师取经,询问了有关满语文学习上的一些问题。

王磊老师紧接着做了以《契丹语言文字概说》为主题的报告。王磊老师首先介绍了契丹民族和辽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的影响力。“契丹”一词在蒙古语(Хятад)和俄语(Китай)中至今仍被用于表示“中国”。辽太祖创造了契丹大字,其弟耶律合剌创造了契丹小字。王磊老师老师对契丹大字与小字的形制、特点及研究过程进行了介绍。契丹大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由汉字通过加减笔画等方式创制,而小字是基于对大字的改造,选取一定的字符并以其作为音位进行表音。契丹文的解读进程十分艰难,缺乏对译资料,没有任何形式的工具书。研究者大多采用对比法、形态分布法进行研究。可以说契丹文是中华民族古文字中最难破译的文字之一。老师接下来介绍了契丹语的词法、句法等等。最后总结了契丹文在历史学、语言学领域尤其是辽史领域的重要地位。王策对王磊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同时其他老师和同学针对契丹文识读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提问。

在两位老师分别向大家作了有关于女真文和契丹文的报告后,进入茶歇时间。巴克什满语协会为参会者准备了食品和饮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间热烈交流,互有知识上的收获。

茶歇结束后,论坛继续进行,王策进行题为《审音勘同法在历史文献学上的应用——以北元蒙古史中的“辽阳军”考释为例》的报告。王策作为这次论坛唯一的学生发言人,在之前两位老师已经对民族语言和民族古文字有所介绍的情况下,以这样的一个题目向大家介绍了民族语文的重要作用。王策首先介绍了审音勘同这一研究方法及有关主题的一些历史背景。“辽阳军”这一名词在明代史料以扮作蒙古人的军士对自己身份的称呼出现,其具体含义难以通过一般的研究方法得出。王策从满语史料,蒙古语史料以及元代的八思巴文资料出发,以语言学的方法对“辽阳军”三个字的发音进行了考试,最后得出结论:“辽阳军”是当时人对“辽王军”的一个讹传。王策又举出蒙古语,汉语语音变化的证据和文献记述,以及各种史料加以佐证,为大家呈现了一个严谨的逻辑思路。王硕老师对王策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一些对审音勘同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了提问。

这次活动由巴克什满语协会主办,该协会是社会学学院下辖学生社团之一,以开展满语文教学,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为宗旨。自成立以来,多次开设免费的公益满语教学班,并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次论坛,兼具趣味性和学术性。三位老师“三王开泰”,语言幽默风趣,学风严谨务实,可为同学们的榜样,相信各位同学在此次活动中也收获颇丰。本论坛的成功举办,也受到了沈阳市满族联谊会、盛京昂吉满语言文化研究会等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给予资源、活动经费上的帮助。盛京语言学论坛的老师们也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力量。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一个先例,必将引领我院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在学术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