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小学期】报告会之七:《农村女性“再婚”生活的适应危机及个案工作介入——以山西省J村中年丧偶女为例》

性为例》


2018626日,社会学学院小学期第七场主题为《农村女性“再婚”生活的适应危机及个案工作介入——以山西省J村中年丧偶女性为例》的报告在田家炳330教室举行。社会学学院副教授艾晶老师作本次报告,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全体同学参加本次报告。

首先,艾晶老师从中国的乡村社会、乡村文化入手,以乡村文化中为乡村居民广为流传的陋俗、亚文化的文化生活习惯,引出了本次报告的主题。即在中国部分农村地区,中年丧偶或离异的女性,可能会以同居而非正式的合法的婚姻形式来延续家庭的生命历程,当女性丧偶之后,将会面临物质和精神压力,难以独自承受重任。在他们面对和解决“再婚”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演绎着诸多矛盾和纠纷。

艾晶老师提出农村中年女性离异丧偶后往往会面临心理上的脆弱性、行为的非理性和社会关系的逃避性。并以真实案例具体说明农村中年女性丧偶后表现出的感到哀伤、孤独,想要靠自己过的更好但又被生活所迫,在行为上遇事固执逞强,常会对他人的言行感到敏感多疑,害怕被家人问起自己的情况等诸多反常心理和行为表现。

同时艾晶老师也指出在农村女性丧偶后会面临经济拮据、生理负担加重、心理调适困难、亲子关系紧张、社会支持受局限等问题。重组家庭中,几乎都是男方一人以“被招”的方式居住在丧偶女性家中,与女方及其子女共同劳动、生活在一起,但再婚男女之间存在金钱上的防范使两人关系并不紧密,其次“再婚”在生理上加重女性的生理负担,在心理上使女性没有安全感,家庭社会网络得不到支撑。

接着艾晶老师以社工的角度介绍了个案社会工作的优势以及个案工作介入的可行性。社会工作者秉持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本着利他主义的工作情怀,给予丧偶女性陪伴,帮助他们摆脱负面情绪。个案工作不仅在心理上给予干预,更从社会关系等多层面入手,有效链接社会资源,从根本上帮助案主增强应对危机的信心,提高应对能力。

最后艾晶老师对本次报告进行总结并进一步解答了现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艾晶老师的《农村女性‘再婚’生活的适应危机及个案工作介入》报告取得圆满结束。通过艾晶老师的讲解,在场的同学们都对乡村文化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对女性婚姻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同学们即将进入下一阶段的个案社会工作的学习打下了深厚的基础。